top of page
作家相片hongkongecm

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



早前我去 一趟澳門之旅,我和青年人在大三巴牌坊那裏有點安靜的時間,趁着空檔,我偷偷去聽導遊和旅客怎樣介紹大三巴的歷史,內容大約是這樣的:大三巴牌坊本身是一所教堂,前壁於一六四零年間完成,之後經歷兩次火災,就只剩下現在的牌坊,然後就是告訴遊客們牌坊於2

005年被定為世界文化遺產,聊聊幾句,跟着就告訴他們哪裏拍照打卡最好,最後就是集合時間等等。

教堂的歷史故事 - 不單止只是教會,更是一個大學,也是當年的神學院,天主教把宣教士送出日本及以外地區的重要基地,還有教堂地底下殉道者的墳墓和牌坊上雕刻及塑像的講解全都欠奉, 奇怪嗎?不,我們怎能期待世俗主義下的旅遊能給宗教信仰宣揚一番嗎?我反倒擔心會不會有很多基督徒都同樣對神國的事同樣的膚淺表面,甚至不感興趣,只是想每個星期來教堂打一下卡,上上教堂就夠了?


這年間不少基督徒都擔心失去信仰自由,議員的建議或舉動, 總牽動我們的神經,恐怕不能再像以往一般上教堂、舉辦宗教活動。我們也擔心逼迫臨到,但逼迫是一種磨練信仰, 煉出精金的歷程,所以生於憂患不是不怕,我更怕是死於安樂。試問可以繼續上教堂,舉辦宗教活動,這對跟隨耶穌的人有什麼實在意義?歐美都是崇尚信仰自由的地方,提供專業訓練的神學院更不少,崇拜的訊息激動人心,敬拜團專業級的水準毋庸置疑,但事實是上教堂的人數不斷下降、教會也失去影響世界的力量。香港擁有宗教自由超過一個世紀,試問今天有那一所教會不鬧人才荒?旁觀者和信了30年還是初信者的佔大聚會的多數,這局面要改變嗎?


教會需要調整思維,不再以宗教活動為優先,不少的大型教會因疫情長期停止實體聚會時,已經意識到「去中央化」的必要,承認「主日崇拜」的人數已經不再是關鍵;在教堂的表現不再像從前那麼重要,反而是當教堂的門關上時,到底在生活中能否活出基督徒的樣式,「把信仰帶回家帶回工作」更值得關注和留意。

許多教會其實還停留在聚會模式,卻忘了在科技年代,家人相聚的時間是越來越少,越來越割離,信仰回歸到破碎的家庭中,讓教會成為家庭實際的守護者是責無旁貸的,願教會可以回歸到初期教會的模樣,建立以家庭為中心的教會。



160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